本篇文章1544字,读完约4分钟

高博龙正在教书。

数据照片

潜艇、驱逐舰、护卫舰...在浩瀚的大海深处,中国船只冒着风浪。每次他们精确导航时,他们都离不开只有手掌大小的尖端仪器——激光陀螺。这种仪器的出现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是中国激光陀螺的创始人——高伯龙,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2017年12月6日,89岁的高院士永远地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像一束充满能量的光束,照亮了激光陀螺的自主创新之旅。

激光陀螺被称为惯性导航系统的“心脏”,是飞机、舰船和导弹精确定位和制导的核心部件。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实验装置,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当时,高伯龙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物理教师。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业大学迁至长沙,后更名为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军工南移的第二年,科学家钱学森郑重地把两张带有激光陀螺一般技术原理的小纸片交给了高伯龙。从那以后,高博龙的生活就与激光陀螺紧密相连。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解决关键问题有许多障碍。高伯龙根据中国的技术水平,提出了不同于美国的技术路线,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别人从未走过的路的艰辛。

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花了一年多才找到解决办法;缺少激光高精度测试设备,他们将自己建造;激光检测需要在封闭和清洁的环境中进行。没有空音,你不能用电风扇。简直就是一个密闭的“大蒸笼”和“大闷罐”,高伯龙和他的同事、同学们在这个“蒸笼”和“闷罐”里熬了一夜...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高博龙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几乎每天都要在实验室里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他患有哮喘和糖尿病,这通常发生在疲劳之后。在实验室里,有一张桌子专门用来放高博龙的大大小小的药瓶。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有一次,高博龙连续做了十几个小时的实验,回到家,他的脚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我的爱人曾于震痛苦地哭了。“你为什么不能放轻松?”高博龙笑着说:“我们出发晚了。如果我们现在不赶快,什么时候能赶上来?”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1994年11月8日,中国诞生了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样机。这一消息向全世界宣布,继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之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自主开发激光陀螺的国家。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自主创新是高伯龙作为科学家的追求;严谨和严格是高伯龙作为老师的坚持。

中午时分,高伯龙的学生龙去问他问题。当他去的时候,他想先吃饭,然后再详细讨论。没想到的是,高博龙一得到这个问题,就立刻投入了思考。想了很久,他突然站起来说:“走吧!我带你去见见这方面的大师。”因此,在夏天的中午,老师和学生都骑着自行车去学校看望一位显微镜检查的教授。那时,教授正在家里吃饭。当他看到两个人过来时,他不得不放下筷子。三个人又谈了两个小时。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我们的午餐像这样浸在汤里。"现在是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的龙·武星回忆起这件往事,不禁笑了起来。“高先生是这样的。当他指导学生时,他不能处理其他任何事情。”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高伯龙衡量学生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一定要满足武器模型的需求!"罗惠现在是国防科技大学的教授,他一直记得他导师的教导。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高伯龙对科学研究的严谨奉献精神通过言行深深影响了他的弟子。如今,高博龙的一些学生已经成为共和国的将军,一些已经成为激光陀螺发展领域的新领导者。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高伯龙在医院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一束灯光,一个老人,手里拿着一叠充满复杂公式的文件,一字一句地复习着……这是护士们经常看到的场景。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一次,一位教授问他,“你为什么不休息一下?”他说:“经过半辈子的理论研究,我们终于迎来了解决国家急需的关键技术的机会。我们怎么能不尽力呢?”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2017年12月6日,老人的生命被固定在89岁。但这位一生都在研究激光陀螺的科学家似乎从未离开过。他的精神就像一束光,温暖着他的旅伴,照亮着后面的人。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0日,第11版)

标题: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