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79字,读完约8分钟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我还记得60多年前,一群群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800英里无人居住”的戈壁沙漠时的口号“走,去柴达木”。我还记得,“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湖北岸的金银滩草原,一万多名科技人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大会战,诞生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我还记得,在可可西里的“环境卫士”索娜姆大姐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来保护这片神圣的土地之后,那些继续用信念、坚持生命、用血肉守护的人们...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为了安慰我们的祖先,英雄从不孤独,而奋斗者从不孤独!如今,一批批党员干部和普通老百姓正在高原上扎扎实实地艰苦奋斗,迎难而上,谱写新时期的奋斗之歌。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英雄来自英雄

我们的记者冯江

青海位于中国的西北角。茫崖位于青海的西北角。

这里是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600720)的交汇处,也是柴达木盆地的最深处。

64年前,柴达木盆地第一口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流。从此,柴达木获得了一个新的名字——聚宝盆。

平均含氧量只有大陆的70%,沸水温度只有82摄氏度,昼夜温差高达20摄氏度。在这个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恶劣的油气生产基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已经用了64年的时间守望地火,勇往直前。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批地质勘探者在老人伊萨吉的带领下,骑着骆驼,冒着生命危险挺进柴达木。当局带头,十几个单位,包括钻井、水电、机械维修和医院,毅然从西宁迁到芒格亚,在戈壁沙漠建起了第一座“帐篷城”。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我为祖国献上油”,曾经唱响了整个国家,铭刻了一代人的青春和记忆,“送夕阳下昆仑”的歌词就是从这里拍摄的。在过去的60年里,400多名油田工人和他们的家人因公殉职,并且一直被埋在当金山下。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难怪花土沟后面的这座山被称为“英雄岭”。

如今,英雄的后代继承了老一代石油人的精神,创造了新一代石油人的未来。

年轻的技术员任磊(音译)走进英乡岭狮子沟采油区活动板房时正在值班。“爷爷是伐木工人,爸爸是修理工”,这位“第三代石油人”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回到油田当技术员。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从柴达木的“铁人”萧堂奇,到感动中国的人物秦文贵,再到今天的油井匠师石昆,英雄岭英雄辈出。以“工匠”命名的“世坤员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取得了多项专利创新成果,积累了数百万的效益。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从“铁人”到“工匠”,中国石油青海油田人的精神代代相传。

绿色染料荒山生长精神

我们的记者王美

西宁雨后,南北两山都是绿色透明的。

三十年前,南北山是另一个样子:“雨和泥落西宁,风吹沙飞没有鸟的影子。”

南北坡又陡又深,在这里植树是西宁人的想法和尝试。然而,当阳光照射在地面上时,地面就会变硬,一批树苗就会死去,这可以称为“绿色禁区”。

1989年,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当时青海省的财政收入只有6亿元,但却挤出了1350万元用于两山绿化。随后,青海省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指挥部正式成立,全面负责绿化工程,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那些在山上种了几十年树的人已经和山上的绿树一起成长为一种精神。

1992年,青海省退休副省长加布龙担任绿化指挥部副指挥,上山植树。66岁的加布龙和民工一起修路、育苗、种树,所有人都穿着布衣,浑身是泥,直到他病重,再也爬不上这座山。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老魏”魏敏老退休后在山里呆了15年,春天植树,夏天防洪,秋天防护,冬天防火。

还有王元忠,他的父亲在山上种了19年树,但后来他老了,回到了家乡湟中。王元忠带着妻子上山,继承了父亲继续植树...

30年来,省市两级不断加大投入,南北两山森林覆盖率从1989年的7.2%提高到79%。共有168个机关、单位、部队和部分个体户参加了包包绿化,形成了以两级指挥部为核心、各承包责任区为基础的南北两山绿化、绿化和管护体系。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荒山绿化源于几代人的辛勤劳动。这种精神,就像南北两山的绿色一样,刚健挺拔地种植在西宁人的心中。

洒上高原,练习最初的心

本报记者袁

将离开青海,荆德纲一直没有闲着。三年前,他和251名第三批援建干部从四面八方来到青海。“青海之行,青海爱了我一辈子。更不用说三年了!”荆德纲笑了。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当他第一次去高原时,他患有低血压和缺氧,他睡不好觉,但他一到达,就带着他的同事去基层调查。作为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他最关心的是职业教育。在上级的支持下,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调整了结构。去年,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扭转了下降趋势,首次超过3万人。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教育一个人,摆脱贫困,激励一个人。”景德刚高兴地说,在过去的三年里,青海省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了一项针对2400多人的精准扶贫招生计划,这让许多贫困家庭看到了希望。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没有一点精神,人们什么也做不了。援助干部以技术、爱心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忍受恶劣自然条件造成的身体不适,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西马畅村的一个女孩,五年前患了严重的糖尿病,每天要注射几次胰岛素。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医生郭刚恒担任门源县中医院副院长。得知女孩的家庭陷入困境,她为孩子购买了胰岛素泵。奶奶眼里含着泪水,握着他的手,反复说着“谢谢”。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在玉树,有一个关于“父子助青”的美丽话题: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副秘书长、援京干部杨跃国办公室的灯,是一盏不灭的灯,他从未请过病假。在他的影响下,上大学的儿子利用假期在玉树第二中学教书。在海西,有一个“全家帮助青年”的模式:来自浙江的高爱玲和白万红在德令哈市第一中学教书,他们的儿子跟随他们在当地的学校学习。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青海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援建干部在寒冷缺氧中工作,带着责任和奉献精神行走,奉献自己,成就自己。

踩在冰上,躺在雪地上,保持净土

本报记者袁

海拔4700多米的昆仑山口是青藏公路以南进入可可西里的第一站。环境保护者索南大街的雕像静静地矗立着,守护着这片土地。在纪念碑上,新哈达覆盖着旧哈达。路过的司机不时停下来致敬。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1994年冬天,索娜姆大街第十二次进入可可西里打击偷猎者,但再也没有回来。可可西里的第一个保护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英雄并不孤独,索娜姆大姐的故事激励了可可西里几代山地巡逻队员。每年,它们在无人区旅行数万公里,睡在冰雪上,用自己的血肉守护着净土。邱佩扎西,37岁,索娜姆大街的侄子,现为卓乃虎藏羚羊聚集保护站站长。每次他从山上游览回来,他都会默默地凝视雕像一会儿。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可可西里无人区是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的基因库。由于山地巡逻队的保护,自2006年以来,可可西里的偷猎枪声已经停止,自然保护区内和周围的藏羚羊数量比偷猎高峰增加了4万多只。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在日常工作中,他有时是一名与偷猎者战斗的战士,有时是一名测量土地的步行者,有时是藏羚羊迁徙路线上的哨兵,有时是一名拯救野生动物的医生。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正在挑战自己生命的极限。山地巡逻队成员郑丹扎西在被遗弃的可可西里呆了66天,其中20多天食物被切断。当救援队发现时,这个强壮的年轻人瘦了几磅。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默默无闻,致力于奉献自己,山地巡逻队员“保护生态环境如同眼睛,对待生态环境如同生命”。五道梁保护站副站长蒙克嘎拉自称“藏羚羊交警”。“每年五月中旬,大量藏羚羊会迁徙到卓乃虎藏羚羊聚集区产仔,并在八月大规模迁徙回来。”在此期间,蒙克嘎拉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临时交通管制工作,让藏羚羊能够安全通过高速公路。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可可西里壮丽而寂静,可可西里的守护者比这风景更美丽。

照片标题:

图①:昆仑山口索娜姆大街雕像。

我们的记者冯江照片

图②:志愿者自愿植树绿化。

图③:青海油田采油厂在作业区巡逻井。

我们的记者冯江照片

图④和图⑤: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正在巡逻。

个人资料图片

布局设计:安迪

《人民日报》(2019年8月9日,第13版)

标题: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