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6字,读完约4分钟

有165条河流日夜流淌,166个湖泊荡漾。武汉是一座依水而生的城市,它的发展变化与水息息相关,它的民生也与水息息相关。

棚户区的绿色客厅

“我们的青山很好,有许多美丽的风景。美丽的河滩引领着风骚的河流……”炎热的天气无法阻挡老吴曼船发的热情。为了迎接世界军事运动会,他演唱了湖北慢板。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1956年,78岁的吴传法和父亲来到这里,参与WISCO的建设,并在河边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安顿下来。当时,一个由三代六口人组成的家庭住在一个18平方米的房间里,房间低矮、潮湿、光线昏暗,下雨时会漏水。空在门前的地上吃饭,并在门前放了一个凳子,这是孩子们的写字台。“棚户区被工厂包围着,不管一年四季刮什么风,总是尘土飞扬。矿渣工厂的矿渣也会形成“石棉雨”。当你吃东西的时候看到渣‘蘑菇云’的时候,你必须迅速地把食物带进屋里。”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2007年,青山区启动了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吴传发夫妇搬进了宽敞整洁的住宅楼。截至2016年7月,青山工人村棚户区原址已建成5个安置小区,13000多户居民已全部迁入新居。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经过三年多的整治,2017年,曾经坑洼不平的青山河滩改造成了生态、防洪、美观的多功能河滩。

如今,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汉江滩串联成一条46.9公里的滨江绿带,成为武汉的“绿色客厅”。吴传法的二女儿吴芳说:“小时候,河滩的环境很脏,大人不让我们靠近。”现在,河滩成了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一家人经常沿河散步、锻炼身体。”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住家船都靠岸了

一大早,73岁的吴友平就到了?江口区崇仁路江滩码头门口,望着流淌的河水,眼睛有点红:“在水上生活了28年,难免有点怀旧。”

吴友平来自湖北省汉川市。1991年,他来到武汉建码头。后来,由于管理不善,农场破产了。他承包了码头和船只等所有资产,并投资改造了一艘48米长、有80个房间的驳船来操作这艘游艇。效益好的时候,每月营业收入超过3万元。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早在20世纪50年代,武汉就有这样一艘“船屋”。他们白天去码头搬运,晚上把船当成自己的家。码头经济繁荣时,有数百艘“家船”。直到2015年,在距汉江青川桥至永丰桥15.4公里的范围内,有近100艘驳船、水泥船和木船常年靠泊为生。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2016年3月,武汉率先在全省开展了长江沿岸非法码头整治行动,拆除了大部分“民船”。去年12月,武汉进一步优化调整了长江、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最后一个“家船”船主吴友平也在其中。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路过。杨峻荣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口区城管局反复工作,吴友平终于想通了:“为了保护这个人人为长江,我们必须放弃我的小家庭。”今年3月11日,他连夜拆除了船上的锚链和缆绳,然后两艘船被拖走了。吴友平说,海岸线被“清理”了,分散的小码头不见了。来到河边散步真好。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旧渡船变成了流动剧场

2019年3月26日晚7点,最后一班渡船“江城三号”在低低的汽笛声中驶离江汉区王稼祥码头。1900年,武汉的第一条渡轮航线在王稼祥码头诞生。在高峰期,武汉轮渡有18条客运线路,1.6亿乘客。随着跨河桥梁和隧道的不断建设,2018年的客流量仅为1000万人次,仅为30年前的6%。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在过去的渡船中,一艘被改造成再现旧码头船只习俗的游轮“知音”已经变成了一张很难买到票的“净红”。不同身份的演员在观众旁边表演,观众参与了巡游并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董事长董志表示:“我们在‘尹稚’号游轮上制作了一个多维度的场景体验剧,让游客可以充分体验武汉的历史和文化。冬夏两季场馆爆满,体现了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城市的繁荣离不开文化品牌建设。”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武汉正在寻求保护过去和发展未来之间的最佳平衡。许多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街道和小巷建筑,以及标有“红色标记”的遗迹和遗址,都通过精心修复而恢复了活力。中国最大的城市东湖在2006年结束了“九龙治水”的模式,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实行统一管理。如今,这个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已建成数百公里的步行绿道和水上航行基地,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人民日报》(2019年7月26日,第13版)

标题: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8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