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1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兰州8月12日电:戈壁是绿色和金色的

新华社记者芸香属、李杰和杜哲宇

在祁连山脚下的戈壁滩上,蓝天和远山之间隐约可见绿色:绿柳覆盖着道路,果实累累,一排排由沙枣、松树和侧柏组成的生态林面向戈壁滩。

这是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下寺坝村村民徐文国的林场。"植树造林,挡住风沙,日子会好起来的."他说。

金昌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这里曾经沙尘暴肆虐,土地荒漠化严重。1994年,金昌市第一次荒漠化调查结果表明,全市沙区总面积为695.77万亩,占当时行政区域的48%,沙暴线长达237公里。

戈壁披绿又生金

徐文国记得,就在幼苗在地里发芽后,一场沙尘暴卷走了一年的希望。最后,他只能和村民一起工作,离开庄稼去城市谋生。

20世纪90年代末,金昌植树防风固沙,向村民提供免费种苗和技术支持,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被风沙欺负了这么多年,有政策支持,一定要把它治好。”徐文国在国外工作多年,他经常想起村子里的风沙场景。他知道只有挡住风沙,他的家乡才有发展的希望。

戈壁披绿又生金

在多岩石的海滩上种树不容易。然而,困难重重,徐文国的决心更大。他用鹤嘴锄一点一点地挖出树坑。一天下来,他手上的老茧都磨破了,晚上吃东西和拿筷子都很困难。

戈壁披绿又生金

“成为一个熟练的农民。”为了种树,徐文国成了当地农业技术中心的常客。渐渐地,他成了村里种树的能手,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80%。

在过去的几年里,荒凉的戈壁沙漠几乎看不到绿色。

成排的树木建造了一系列的“墙”来防风固沙。“墙”后,徐文国又耕种了几十亩田。

"挡住风和沙,庄稼会自然生长."他说。

近年来,金昌把防沙治沙与工业相结合,富民利民,徐文国建立了家庭林场。

在家庭林场,徐文国种植了杏树、李树等经济树种,既防风固沙,又有经济效益。同时,他还饲养了200多头牛和羊,饲料主要来自在森林里间作的牧草。

戈壁披绿又生金

治沙致富,人们植树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他们参加了“植树绿化”的接力活动。金昌县林草局副局长张勋说,自1994年以来,金昌县已完成治沙造林235.42万亩。该市涌现出一批大型造林户、家庭林场、农民合作社等林业经营实体,酸枣、肉苁蓉、大姐杏等沙产业也已初具规模。

戈壁披绿又生金

一片绿色的海洋是一本致富的书。现在,徐文国依靠林场一年可以赚近20万元。他动情地说,绿色是金子,绿色就是金子。

标题:戈壁披绿又生金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3176.html